当旅游邂逅“非遗”——看竹山玩出不一样的“文化味儿”
吃一餐色香味俱全的合碗席,喝一杯清香扑鼻的飞云山绿茶,看一场热情激荡的上庸滚龙,听一曲唱腔浓郁的堵河皮影戏,讲一段趣味横生的女娲传说,上一堂妙手生花的剪纸课……时下,来到竹山,随处可在不断升腾的烟火气中,近距离感受竹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。
竹山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。近年来,竹山县聚焦我市“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”目标定位,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非遗传播渠道不断拓展、应用场景不断丰富,通过探索“非遗+”模式,走出了一条传承保护与衍生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径,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双向奔赴中出圈出彩。
保护为先让非遗“兴”起来
在竹山县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技艺,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,薪火相传,成为非遗传承保护的新生力量。
“80后”柯权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口碑让官渡木椅焕发新生机,远销北京、上海等地;“90后”周坤因剪纸特长留在武汉商学院任教,将堵河剪纸技艺传授给二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,让竹山非遗走出国门,走向世界;“95后”女孩刘欢大胆“破圈”,将竹山绿松石与非遗绒花相结合,制作出一款名为“兰生幽石”的发簪,一挂上网就被网友争相抢购。后来,刘欢通过“绿松石+绒花”的组合,制作出精美的头饰、胸花、摆件等饰品,一年多的时间里,成功变现8万多元。这些年轻人将传统技艺和现代创意相融合,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。
以文促旅,以旅彰文。当旅游邂逅“非遗”,能玩出怎样的“文化味儿”?在竹山县桃花源街区,选材讲究、口感鲜美的竹山合碗席成为吸引游客慕名前来的招牌菜肴;上庸镇民众表演的“上庸滚龙”成为重大赛事活动的暖场重头戏;圣水湖旅游度假区推出的非遗打铁花,为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;城关镇群众表演的竹山牌子锣,丰富的曲牌、优美的旋律、多彩而独特的演奏形式,给观众们带来无限欢乐;女娲山景区,游客们登高祈福、聆听女娲传说;武陵峡景区,响彻山间的官渡民歌,唱出了当地群众对生活的热爱,对家乡的眷恋,对文化的传承,也传播着竹山文旅“好声音”。
宣传引导让非遗“活”起来
为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,竹山县在女娲山风景区建成集作品展示、技艺体验、文化科普于一体的沉浸式非遗馆,市民和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指尖上的竹山“非遗”。
官渡镇连续举办五届秦巴民歌赛,来自重庆、神农架以及竹溪、房县、丹江口等地的多名民间歌手同台竞技,让官渡民歌从乡野山歌上升到省级非遗。
今年6月,十堰市2024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非遗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景区、进乡村宣传展示活动在竹山县桃花源街区举行。活动以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展演”“非遗+购物”“非遗+美食”等形式呈现,来自全市的50余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,为线上线下观众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。竹山作为本次活动主会场,在多个环节融入竹山非遗元素,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,让竹山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。
去年,由竹山县委宣传部、县文旅局、县新闻出版局、县文联、县融媒体中心、县档案馆共同编撰的该县首部非遗类文化丛书《竹山非遗》出版。《竹山非遗》分为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章节,收录了女娲传说、绿松石雕刻技艺、堵河剪纸、堵河皮影、官渡民歌、竹山牌子锣、竹蔑编织技艺、上庸滚龙、官渡木椅、竹山合碗席、竹山懒豆腐、竹山面塑、竹山花鼓船歌、竹山绿茶制作技艺、官渡山野菜制作技艺、柳林腊肉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。该书对研究竹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,有利于更好地传承竹山文化、赓续竹山文脉。
场景焕新让非遗“潮”起来
非遗,连接百姓生活,融入人间烟火。近年来,竹山县积极拓展非遗焕新场景,实现静态展示与活态演绎相互补充、良性互动,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竹山特色的非遗传承发展之路。
入夜后的竹山桃花源街区灯火璀璨、人潮涌动。冲天而起的音乐喷泉,纵横交错的光影交织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。坐落于堵河畔的桃花源街区,是依据竹山县城“两河三岸,水绕三方,山围四面”的独特地理风貌,将现代潮流文化与女娲文化、民俗文化进行融合包装与升级,打造成的集“食、游、购、娱、体、展、演”于一体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沉浸式文旅休闲街区,形成了“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”特色文旅品牌。
游客置身其中,可以观看国家级非遗《女娲传说》故事片,聆听女娲《抟土造人》《炼石补天》传说,参观以其为题材的绿松石雕刻展;可观赏绒花与绿松石巧妙结合制作的头饰、发簪、胸花、摆件,沉浸式体验“非遗+地标”碰撞出的文创精品;可以近距离体验堵河剪纸、上庸滚龙、堵河皮影等;还可以看高腔戏、赏汉服秀、逛美食街、赏堵河景,品尝竹山蒸盆、合碗席、懒豆腐、官渡山野菜、柳林腊肉,喝竹山绿茶,听官渡民歌……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,老少咸宜的非遗展示演出,让竹山桃花源街区开街即人气飙升,且热度不减。
传承创新让非遗“火”起来
非遗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,更是一方水土的根与魂。唯有“连接现代生活”,非遗才能“绽放迷人光彩”。
竹山正在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,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从“展品”变“产品”,从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到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力求让它们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,融入时代、走进生活,在创新中传承、在传承中创新,绽放迷人光彩。
保护,让非遗遍地开花;传承,让非遗百花齐放;弘扬,让非遗花繁果硕。近年来,竹山绿松石雕刻技艺作品《五子贺寿》亮相成都国际非遗节;竹山剪纸亮相第七届世界军运会;官渡民歌亮相央视大舞台;竹山堵河皮影戏参加北京恭王府展演;竹山绿茶在周边县市区颇具盛名,俏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;上庸滚龙作为重头节目多次在大型活动开幕式中展演;竹山合碗席喜迎八方宾客。
竹山,传承着荆楚文化根脉,汇集秦巴文明风情,孕育了多元融合、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众多非遗项目成为拉动当地经济、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知名品牌,竹山将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持续推进非遗活化利用发展,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、服务发展。